• 哈尔滨 多云转晴 -11℃~-21℃

“中国文化第一展”成长启示录

深圳文博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文化产业与会展经济融合的教科书。这本书能让我们读懂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编辑:杨焯兰发布时间:2018-05-28 查看数0

5月14日,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经过14年的成长与淬炼,深圳文博会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第一展”。作为中国文化产品输出变现的“桥头堡”,深圳文博会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文化产业与会展经济融合的教科书。

A 以交易为核心战略让文化变现

2004年成立之初,文博会的名称是“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而如今,文博会的名称变成“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多出的“交易”二字,正是这一享誉国际展会14年来成长壮大的重要关键词。

在2008年的第四届文博会上,西安曲江新区参展的以大唐文化为核心的“大唐不夜城”项目引起美国华平集团极大兴趣,与曲江新区签订了总额达1亿美元的合同。在当时,这笔交易成为文博会推动文化产品变现的经典范例。此后,越来越多的城市、机构借文博会活跃的市场交易平台和强劲的辐射效应闯荡海外市场。

“衡量一个文化展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文化产品的交易量。”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告诉记者,深圳文博会不仅是文化产业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交易平台。以优秀内容为载体,以促进文化产品交易为核心的战略,是深圳文博会成长壮大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是文博会的基础功能,那么在展会交易平台基础上植入招商引资和投融资功能则是文博会更高阶职能,这是文博会成长壮大的又一个核心要素。

在第七届文博会上,各省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达到3226个;400多家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对接会、银企对接会到文博会上“找对象”,推动中国优秀文化项目与海内外资本有效对接。

B 让市场之手主导展会资源配置

“市场化配置资源,是文博会成长的关键,”深圳文博会公司办公室主任薛一飞说,深圳文博会摒弃了展会由政府承办的传统模式,而是探索出了一套政府支持、企业办展的市场化路径。

2005年,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这家也被称为深圳文博会公司的主体作为文博会的承办者,走上前台,全面实施文博会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深圳文博会与海外优秀代理机构签订代理招商协议,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招商;同时,文博会公司自身按照国际片区建立海外客商数据库,进行点对点招商……这一系列市场化举措让文博会在全球影响力迅速提升。而政府则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展会服务上。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

在深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看来,文博会开创的“1+N”办展模式无疑是文博会长盛不衰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适应文化市场需求,从2010年开始,深圳文博会开始推出“1+N”的办展模式。“1”即文博会,“N”是从文博会平台,延伸出“N”个专业类展会,如每年12月的工艺美术精品展、9月的“艺术深圳”博览会以及文博会在国内外多个城市举办的文化产品精品展,同时文博会还在深圳优选6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设立文博会分会场。“1+N”的模式让一年一度的展会传统模式升级为常态化、全季节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同样可以被视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

C 从文化沙漠到创意之都的启示

深圳创造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在文化底蕴上一度被认为是经济重镇中的“文化荒漠”。文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切。

一个展会,如何驱动一座城从“文化荒漠”成为蜚声国际的“创意之都”?这有一个前提:全国各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汇集深圳,让深圳成为一座年轻的城市。在这座移民城市中,天南海北的文化碰撞交融形成的多元文化体系,成为 “创意城市”产生的文化基础。

“年轻与多元的叠加形成的‘深圳创意’,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让资本和市场充分对接,个体与文化企业的文化创意资源实现高效优化配置。”深圳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认为,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创经济路径让深圳的动漫、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等创意产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了深圳“创意之都”的名号。这就是深圳文博会把文化底蕴弱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给中国的其他城市最深刻的启示。

比如,华强文化公司的原创动画片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环幕立体电影市场疆域延伸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数十个国家, “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走向伊朗和非洲。这些都是深圳创意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开疆的缩影。

事实上,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多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鲜明的产业特色,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快速增强,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之一。

稿源: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霍亮 )

网友评论

已有0人评论,0人参与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蓝网app
    蓝网app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2007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华山路1号 邮编:150036 总机:0451-87996114-转各部

    黑ICP备0800336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811610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32007009